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父亲的形象总是不苟言笑,他们像山像海,但在那份看似含蓄且沉默的深处,那份对你的爱同样细腻且温柔荡漾在父亲眼角嘴角的笑与爱意,尤为打动人心佛陀的智慧教导今天是父亲节,孝敬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亲,在孩子的眼中,是家庭的依靠和支柱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中的合格“父亲”,意味着要坚强,意味着要成为榜样,意味着承担,这样的男性不仅会得到子女的爱戴,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在佛教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我们,众生须知世间有恩于我们的,共有四种:
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这四种恩德,一切众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众生,都应报此四种大恩《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世间的饮食及珍宝、钱财并不能够真正报答父母的恩情,能够引导父母听闻正法,修学正法,如此方是报答父母恩情。
佛教律藏《毗那耶律》亦云: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意思是说若父母对佛教正法没有信心时,要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父母对正法升起信心;若父母没有持戒,应智慧引导父母严持戒律,若父母习性悭吝,应智慧引导父母多行布施;。
若父母愚痴没有智慧,应用种种善巧方便引导父母修学正法从迷失走向觉悟,开启智慧本来,从而究竟解脱生死离苦得乐,若为人子能如此行做,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
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轮转六道,经过百千万劫,曾互为父母眷属,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由于从前各生中,有大悲恩的缘故,亦如现生父母的恩相等无异这样从前所受的恩泽,尚未能报答,或者因为妄业所使,有时孝顺,有时违逆,甚至因执着妄业,视为怨仇。
因为无明的障蔽,失去了宿命智,不能明白过去曾为父母;所以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常作报恩想,互利互助,不能利益一切众生的,名为不孝因为这个缘故,各类众生,于一切时中,亦对我们有大恩德,实在难以报答这样的事实,就名众生恩。
诸佛菩萨平等慈爱呵护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在《妙法莲花经》信解品中,佛陀慈父慈悲极致,为引导众生乞儿认清自性摩尼宝珠珍宝,悲心无量,恩德如山,种种慈悲善巧智慧引导,赐予我们法身慧命,指引教诲我们学习宇宙的真理,延续滋养我们的慧命成长,让我们得以开启本智从迷失走向觉悟,引领我们修行正法回归自性出离生死苦海走向解脱到达光明的彼岸。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佛陀孝念亲恩的故事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大孝子,佛陀报答父亲净饭王亲恩之事,更为渊深久远,不可思议释迦牟尼成佛以后,为度他的父亲净饭王,恐其父王对佛法不信仰,特派优婆离尊者到王宫,腾身虚空,显现种种神通。
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以折服人间因王富贵之俗念,使其安心皈依三宝净饭王曾因为佛陀在迦毗罗卫国的街头托钵乞食而感到有损王家体面佛陀站在街头,以偈劝说净饭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
他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以偈告诫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净饭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有一次,净饭王告诉佛陀,他曾拒绝相信传言,说他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
佛陀为他讲了法护本生故事,净饭王听后证得第三圣果当净饭王高龄九十三岁那一年,已是病重垂危,佛陀特再回国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净饭王即证得阿罗汉果,自我验证解脱之乐,七天后圆寂。
佛陀亲自送终,担扶棺木,又布施财物救济贫穷的人
佛弟子应感念父母恩作为佛弟子,更应时时忆念诸佛菩萨、善知识恩德、感念父母的恩德,体会到要真正报答父母亲的恩德最好的方式是引导人间父母修学正法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进而发下广大菩提愿心,为救度一切如母众生出离苦海,努力落实诸佛菩萨教诲,效仿诸佛菩萨无我利他,不断努力修学提高德行觉悟,自觉觉他,成就佛果,普度万源。
在父亲节的日子里,为人子女记得要给父亲送上至诚的感恩与关怀,提醒自己时时孝敬关心父母。
愿世上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平安喜乐,健康无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摄影 | 丹珍旺姆、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