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平街是上海一条小马路,南起福州路,北到南京东路,长306米,宽约10米,如今是山东中路的一段。这条马路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辟筑,1865年铺设碎石路面,命名山东路,又名望平街。
早期《申报》馆晚清时期,上海新闻报纸业迅速发展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等人在望平街汉口路口创办《申报》,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报纸1893年2月,美商丹福士在汉口路望平街东创设《新闻报》,与申报馆衡宇相望。
1899年,国人汪康年等创办的《中外日报》迁至望平街近福州路处1904年,狄楚青在福州路望平街口创办《时报》,望平街报业初具规模
早期《新闻报》馆而后,望平街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数十家报馆或批销处,主要有《神州日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马路两侧报馆鳞次栉比,报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望平街成为与伦敦舰队街齐名的报馆一条街
真正使望平街声名远扬的是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和《民呼日报》。
于右任在望平街创办的报纸1907年,于右任在望平街创办《神州日报》,主张“有闻必录”,以“祖宗缔造之艰难和历史遗产之丰富,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梦想”,激发人民的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的望平街辛亥革命时期,望平街是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民立报》就以头号字体刊出专电,报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又特辟专栏,连篇累牍介绍起义进展情况望平街上各家报馆及时跟进,迅速传播新闻,除正常出报外,随时加印“号外”。
辛亥革命后清晨望平街的报市
20世纪20年代望平街南段望平街上一些印刷店瞅准商机,把各报馆散发的传单和张贴的电讯汇总起来,拼凑成一张小报,批给报贩。当时小有名气的《中外晚报》就是这样一份大杂烩报纸,销路居然不错。
申报馆及报贩每日凌晨5时左右,报贩们从报馆中抱出一捆捆报纸,在人行道上整理折叠,转发给报童去各处叫卖。别处的报馆也驱车来此,将报纸批发给报贩。望平街报业繁荣兴盛景象一直延续到30年代初期。
▲报贩在报馆前折叠报纸▼20世纪30年代望平街南段,右为申报馆
1937年后,一些报馆歇业或迁往内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申报》、《新闻报》经营权被劫夺,望平街报业市场一落千丈抗战胜利后,停刊和内迁的报纸纷纷复业和回迁,但望平街短小狭窄的街面已经无法容纳,许多报馆另觅新址,望平街的报业难以重振雄风。
1947年《行号路图录》上的望平街
经历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在这里回顾当年的报馆街,仿佛有隔世的感觉,然而望平街昔日不寻常的故事,则留在了上海人的记忆中。(栏目合作:区档案馆供稿 编辑:周姗)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