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平宣南地区与上海的望平街可以说是中国报业的两大中心其中上海的望平街与汉口路转角处的汉口路309号,更是当年中国新闻之翘楚——“申报”的原报社大楼,大楼装饰为古典主义风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1949年申报停刊后,转给了解放日报社使用。
现已改为餐厅对外开放,本人几年前在上海无意间发现这座申报馆,遂走进觅食,虽大楼外观与上海当今众多高楼大厦相比黯然失色,但进去之后却能感受出历史的厚重感,当时来去匆忙忘了拍照,从百度搜寻了一张内部照片,供各位了解。
插句题外话,我去时此处还是个茶餐厅,油条虾做的不错!好了,闲言少叙,还是回到北平,其宣南地区当时作为中国报业的北方中心,前后共有500多家报刊分布在宣南的100多条胡同内,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林白水办的《社会日报》和邵飘萍办的《京报》。
京报作为当年影响较大的报社之一,在如今看来却坐落在一条不太起眼的胡同内——魏染胡同魏染胡同位于老宣武区东北部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中段明代称魏染胡同清时称魏儿胡同,后又改为魏染胡同,沿用至今 此胡同得名。
一说,相传胡同有魏姓染房又:《北平地名志》:“据传明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诛后,此巷叫魏阉胡同,今为避恶名改为魏染胡同”其实这条胡同跟大太监魏忠贤关系不大,或者说没有详实证据证明当年魏忠贤的祠堂或是出生地坐落在此,只是根据谐音误传而已。
在明朝初年,该条小巷内有一家魏氏染房,因此得名“魏染”
图中标红线处即为魏染胡同,该图为“京城内外首善全图”,据推测该图测绘年代应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期间。现如今魏染胡同主体格局与一百多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
魏染胡同南口由骡马市大街顺着魏染胡同南口一直往北,大概在胡同中间的位置,路东耸立着一座坐东朝西的二层小楼,灰砖结构,小楼面阔七间,大门开于墙体正中,采用塔斯干柱式门廊,整座建筑与周围低矮的平房之间形成明显的反差。
大门上书三个大字“京报馆”,落款为“振青题”,这是京报创始人邵飘萍的手书,邵飘萍,原名镜青,后改为振青,浙江东阳人,是我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
京报馆二层灰砖小楼。
塔斯干柱式门廊,以及邵飘萍先生手书的“京报馆”门额。
推开大门,抬头能望见檐下倒挂楣子,但脚下却一片狼藉,这里之前一直作为民居使用,现在由于要求腾退,居民已经全部搬走了,部分建筑也已开始拆改,所以留下了满地的生活废物和施工辅料。
门房左侧出现了一段木质楼梯通往二层,从楼梯的磨损程度看,应该有一段年头了邵飘萍1916年居住于此,京报馆于1920年(一说1925年)从宣武门外珠巢街搬于此踏上阶梯吱吱作响,难道这段木阶梯已经100年了?。
转上楼梯二层,走廊已满目疮痍,到处是未被清理走的建筑垃圾,着实没有下脚的地方想象一下90多年前,一个个文质彬彬穿着蓝袍大褂、脚踏锃亮的皮鞋的京报编辑们,来去匆匆穿梭于走廊内一个又一个的房间中的情境,如若见我横在走廊处,定会拖一下鼻梁上架起的圆框眼镜,颔首微笑,友好的侧身从我的身旁穿过。
老建筑就是这样的迷人,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发生着无数的故事虽然此时只有我一个人站在此处,但是近百年来却有无数形形色色的人穿越与此,我们的故事交织辉映在一起
上楼的时候不觉得,下楼才发现楼梯如此之陡,楼梯两旁的副手已经被磨得有些发亮了。
下楼来到一层的院子中,绕过坐西朝东的倒座房右侧夹道,走进院中。
首先看到的是一处东房。
照片左侧是西边的倒座房,远处平房为北房,高层为灰砖二层小楼原本院中东南西北四处平房均为三间五檩(横向的木头)式构造,不过从照片来看,北房和东房可能还保留着原样式,但北房的瓦片已经全部重新换过了邵飘萍先生当年与吴鼎等人创立京报,并亲任社长,题字“铁肩辣手”悬挂于编辑室内,针砭时弊,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的言论,揭露了政治的黑暗、为民众呐喊,屡次揭露政府腐败的文章,先后惹恼了北洋政府和奉系军阀,因此京报曾经两次停刊,后经过不断努力又两次复刊,最终于抗战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前,在1937年7月28日发行完最后一期报纸后永久停刊。
1926年,奉系军阀控制北平,邵飘萍被列入黑名单,同年4月24日下午6点左右,就在魏染胡同南口,邵飘萍被军阀政府抓获,4月26日凌晨,军阀政府判处邵飘萍死刑,当日清晨5时被拉去天桥刑场执行不提各方所处的立场以及各自所信奉的主义,仅凭一个新闻工作者不畏权贵,敢于报道事实,追根溯源,就值得每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无限敬佩。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纸质文献被录成胶片通过专门的设备可以供人查阅历史文献,本人两三年前曾去查阅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发行的京报。下图这是1926年4月11日,邵飘萍被害前十五天发行的报纸。
下图是1926年4月23日,京报于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被捕后即刻二度停刊,该文献显示发行时间为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即邵飘萍被捕前最后一刊讽刺的是,左上大标题“张学良已等于昨晨(编者按:4月22日)到京”,两天后(4月24日)邵飘萍就被捕了。
京报馆对面是魏染胡同29号,原来是京报馆的“昭明印刷局”,备有住房、校对室、印刷间、铅字房、铸字炉等20余间房子。报纸在这里印刷完之后就直接拿到南柳巷的永兴庵(报刊集散中心),再发给卖报的小贩。
魏染胡同29号,昭明印刷局旧址说到这里呢,京报馆基本就介绍完了,但是作为宣传媒体,少不了的就是广告,90年前的报纸也不例外,五卅运动后,邵飘萍下令《京报》停止刊登日本和英国的广告,同时免费刊登爱国广告上次去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时候也没少了看当年的广告,接下来就给大家插播一下,看看当时的商品都是什么~~。
第一种,本山大叔的家用电器——手电筒
第二种,那个时候的国人就已经开始吃桂格麦片了……图上那姑娘拿的是网球拍子还是羽毛球拍子?
第三种,百年老店,分享此刻分享生活的——柯达
第四种,离不开的老本行——盐业银行和中孚银行的广告,那个时候的银行生怕人家嫌他们店小没钱,广告词基本都是介绍自己的股本实力。
如果您对这中题材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非常宅de宅天然”,谢谢各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