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29日,江同志偕夫人王冶坪来到北京市平谷区世纪阅报馆和奇石馆参观由喜贵向江同志介绍情况,江同志微笑着转过身来与平谷区档案“世纪阅报馆”创办人之一的李润波亲切握手随后由李润波开始讲解:“欢迎老首长参观世纪阅报馆。
世纪阅报馆是目前我国最大一家民间老报馆,馆内藏品由国家馆藏与民间收藏相结合,共收藏有近现代以来150年间各个历史时期老报刊4000多种,50000余件这里展示的是从1849年到1949年一个世纪的老报刊1000件。
”
李润波说:“报刊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很长,在唐代就有了“邸报”、“邸钞”这样的名称,但那些都是用于朝野沟通信息的手段,手工抄录,没有报头真正有报头的印刷报纸,是从清代嘉道年间的《京报》开始的下面请您观看,这就是清代黄皮《京报》,这里展示的是晚清戊戌变法时期的《京报》原件。
”江同志插话:“看不到里边内容呀!"李润波回答说:“上边喷绘件就是里边的内容,都是谕旨、奏折、帝起居、官员任免等事项,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变法的过程比如这件就是人们关注的京师大学堂最初奏折,右边这件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关于改革科举制度的奏折,历史价值非常高。
这些是《谕折汇存》,都是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但递给皇帝的奏折不能互相传看,为此由朝廷择要刊印一部分,发给大臣阅览”李润波继续讲解:“最早在中国出现的真正的新闻报,是由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其中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就是《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停刊,共发行77年之久。
请看,这就是早期《申报》,大清同治年间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申报》在很多方面开了中国报业之先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它最先在全国26个大城市设置访员,相当于现在的记者后来为扩大读者群,1884年还创办了《点石斋画报》,用图画反映新闻事件,引起读者很大兴趣。
如这幅‘挤死巨豹’图,说的就是离上海才80公里的玉田县发生的一件事1885年四月初一玉田县城北庙会,人山人海忽然来了一只豹子,从土坎上窜人人群顿时一片大乱,人们呼爹喊娘,争相逃命,结果这只豹子被人流挤死在里边了。
”江同志闻言一笑,上前看了看喷绘图像,说:“这样的事情,在大上海,当时就是个很重大的新闻”李润波接着说:“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先创办一份《北洋官报》,反映国家大政方针和一些社会消息您看,这就是《北洋官报》。
后来朝廷成立了一个政治考察馆,于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出版《政治官报》,这是我国报业史上第一份由国家正式创办的报纸,其中这件是创刊号这些报纸,虽然是研究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但严格说,它不属于新闻报。
”李润波接着又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有志之士开始探讨救国之路,到19世纪末国内形成三大派别,即革命派、改良派和守旧派其中改良派办报最早,《时务报》在当时影响最大,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因见解独到,深受读者欢迎。
后来因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时务报》改为《昌言报》,由张之洞亲信汪康年独办,仅出版10期,这里展出有9期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到日本,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报馆忽遭大火,一切设备尽皆毁坏,于是又组织资金和人力,于1902年1月创办了《新民丛报》,毛主席最早阅读的刊物就是此刊,并深受启发。
”江同志插话:“这件《新民丛报》,封面上一头雄狮脚踩地球,很有意思"李惠铭说:“象征着中国如同一头雄狮,必将称雄世界您再看这件《帝国日报》,也很别致,从名称上看,像是守旧派所办的报纸,实际它是同盟会会员创办的。
”李润波继续讲解:“这件是1909年11月17日的《神州日报》这一天报道的内容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死亡事件这里有一桩悬案,很可能是慈禧觉得自己不行了,提前作了手脚,将光绪帝害死,免得他以后继续搞维新运动"江同志说,“是有这个说法,但有没有根据?”李惠铭回答说:“原来是猜测。
今年年初,启功先生曾在人民政协报》介绍过个情况说当时他爷爷是礼部尚书,在接班值勤守护慈禧时,正好赶上慈禧让太监送一碗汤食给光绪帝,不久便传来光绪驾崩哀号”江同志回头对后边的人说:“启功的祖父是当时的礼部尚书。
”李惠铭说:“启功先生很谨慎,毕竟不是直接证据,所以到晚年オ公布这段案情”李润波接着讲解:“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大清王朝但革命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篡夺这件套红印刷的《申报》,是1912年1月1日那天的报纸,所报道的内容都是孙中山就任民国大总统的情况,应该说,这份报纸就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被推翻、民国政府成立的见证。
”江同志仔细端详这张整版套红印刷的报纸,轻声读出标题“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今日履任"李润波接着说:“这件《亚细亚日报》是袁世凯称帝时期他的追随者所办之报”李润波接着介绍:“再下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出版的抗战报纸。
上边的《救亡日报》,是抗战爆发初期日军攻打上海时,由上海文化界救亡联合会创办,实际是由国共双方共同创办的报纸,1937年8月24日创刊,郭沫若从日本秘密潜回担任社长紧挨着是《毎日译报》,后边是《大众日报》,1939年由山东省委主办,是抗战期间华东地区出版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革命报纸,直至现在,山东省委机关报仍沿用这个名称。
”李润波继续往讲:“请看,这是抗战胜利后的报纸《大公报》刊登特大新闻:“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6日《时事新报》刊登大标题新闻:“日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3日《解放日报》刊登日本投降签字消息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签字,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江同志插话:“这些重大事件的报纸很珍贵呀!”李润波接着说:“下面这部分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由于场地有限,只有三大战役关键时刻的重大消息的报道”江同志对这些报纸很感兴趣,反复看,比较着看李润波继续往下说:“这块板是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创刊号,整版红印。
”江同志向前认真观看报头李惠铭解释说,这个报头并非原手迹,而是集毛主席墨迹组合而成,后边那张1946年7月1日的红报才是毛主席第一次亲笔为人民日报书写的报头江同志点了点头李润波接着说:“下边小展板展示的是渡江作战的报道。
渡江成功、解放南京、解放杭州、解放上海中间这个整版套红的报纸是《河南日报》,报道的是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召开的消息左边是1949年10月1日和10月2日《人民日报》对新中国成立的报道”江同志驻足看了一会。
最后一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9年在德国西部莱茵省创办的《新莱茵报》他观看得非常认真,在观看完报头之后,轻轻拼读,说标题有自由民主之意观看完毕,江同志说谢谢参观报馆约50分钟档案馆东展厅展示的是奇石,也由李润波讲解:“ 这里展示的是平谷本地所出产的观赏石,主要有轩辕石和金海石两种。
”江同志对轩辕石感兴趣,边看边指说,这块是轩辕石,那块也是轩辕石他还问:“这种奇石挖出来就这样吗?”李润波说:“原始就这样六亿年前平谷还是个海湾,这些奇石可能就是当时的海礁石,经过长时间的海水冲击、腐蚀再加上几亿年时间的埋没,就形成这样的状态。
”江同志问:“在山体什么位置出产?”李润波回答:“表面也有,但风化严重,石形保不住,地下几米深出产的石质最坚硬,这里展示的都是地下挖出来的,很费功夫为什么叫轩辕石呢?因为这个石种最早是在轩辕庙附近发现的,平谷历史非常悠久,建县已经有2200周年。
”在转弯处,江同志发现一块金海石纹理特别漂亮,驻足观看,李润波解释说:“在金海石中,这种纹理比较常见,但像这样图像清晰、没有杂色的很少见对平谷的纹理石,历史上其实是有记载的,战国时《山海经》就有‘燕山多婴石’的记载,晋代郭璞对这句话还给予明确注释:‘言石似玉有符彩缨带,所谓燕石者。
“燕石,即燕山之石,说的就是我们这里的奇石”江同志点了点头参观奇石约20分钟
看完展览以后,江同志为平谷区委题词:”打造生态平谷,建设绿色家园”,然后为报馆题名留念。大家一片掌声。休息片刻之后,他又单独再为报馆题写了馆名。作者:李惠铭来源:《北京档案》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