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少宣传人,多宣传藏报馆, 以吸引更多居民前来阅报。”
5月12日,在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城市花园社区青菱城市花园501栋的一处民房内,70岁的靖三元老人再三叮嘱记者他的身后,是他用54年时间收藏的3万多份报纸近日,洪山区首个民间藏报馆“三元集第藏报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馆长就是“报痴”靖三元。
⭐ 将卧室改造成报馆 不同于官方藏报馆的“高大上”,三元集第藏报馆由靖三元的卧室改造而成虽然只有21平方米的面积,却布置得井井有条两个定制的报柜贴墙对立,拉开报柜上方的滑动柜帘,数百个报册整齐排列,目录分类格外醒目。
中间一张条桌和四周围着的几把椅子一尘不染,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照进房间,小小的一隅宁静又温馨房门处柜边一侧贴着一张阅报须知,门上的“三元集第”牌匾金光闪闪一门之隔,便是靖三元家的客厅
“经过多年努力,到目前我收藏的中外华文报(含国内少数民族文字报)达24000余种、30000余份,分列168个专题报纸跨度时间近百年,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商业、工业、体育等各个方面”。
靖三元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见到“报纸”这个新奇文字载体是1969年1月19日,在原新洲县(现新洲区)肖桥人民公社会议室,且是一周前出版的《黄冈报》对知识的渴望瞬间点燃了这个初中肄业少年心中的火种。
在那个精神文化相对匮乏的年代,读报是十分奢侈的精神享受靖三元是公社的知青,生产劳作的村子距离公社有六里地,有了第一次的邂逅,他总是借着到公社办事的机会去找报纸阅读时间久了,公社书记也知道了这个爱看报的小伙子,便主动把至少每周才有一期的报纸都留给他,甚至还找来其他报纸送给他。
“每张报纸都爱不释手,反复要看上几十上百遍,直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能背下来”靖三元记忆尤深 ⭐ 从工人到“专业”的集报人 1971年3月4日,靖三元通过知青招工进了武汉重型机床厂(现武重集团),成为一名工人,《武重工人》报成了他又一精神寄托。
工作四个多月,他就在厂人防工程《工地战报》上留下了“处女作”至今,他还留着那期油墨刻板印刷的报纸工作的40多年里,他先后在《武重工人》报社、厂工会、厂团委、厂工会文宣队、厂劳资处干过工作之余,靖三元对藏报愈发痴迷,并在新世纪加入了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成为一名“专业”的集报人。
“以报会友,不忘初心”靖三元告诉记者,这是他们集报圈的“规矩” 在“圈里”,报纸只能互赠,不能买卖当然也有例外靖三元收藏着一份《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报纸,就是他在几年前协会活动上抢拍所得。
“一直想要一张新中国成立当天的报纸,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自豪而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就是我们集报的意义”靖三元说,虽然花费了全场最高拍卖价50元,但这笔钱并非给了报友,而是和全场拍卖收入一起捐给了公益组织。
靖三元所有的藏报几乎都来自全国各地报友的互赠,每逢遇到重大事件、重要节点或特色版面,他们都会买上许多相互赠送在一本目录为“雷锋报”的报册内,收藏着来自全国多年多份关于雷锋的报纸,其中一份是2013年3月5日的《武汉晚报》,就属于特色版面的报纸。
从封面开始连续10个版面将雷锋和雷锋精神以及全市传承雷锋精神一一呈现,不仅排版精美,而且内涵深刻靖三元清楚地记得,当时他拜托邮局发行人员多方征调,用一天时间才凑齐所购买的1000份报纸这些报纸被他送到了全国各地的集报人手中,收获一致好评。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靖三元更是淘到了不少“宝贝”
除了国内报纸,靖三元还收藏了《联合早报》《华人商报》等部分海外华文报纸这都源于他的胞妹靖莲英靖莲英原为爱国华侨创办的《大华商报》(华文版)主任编辑该报以宣传国内重大要闻,辉煌成就为导向,勠力增进中加友谊。
近年受疫情影响该报停刊后,她转任某华商钢材总会计师,业余职务为温哥华洲华侨联谊会秘书长20多年来,她为靖三元寻觅海外华文报50多种百余份
⭐ 退休之后创办藏报馆 退休之后,靖三元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集报藏报上面,在疫情期间,他萌生了创办藏报馆的想法“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女早已成家,我们老两口独自住一套房,地方也有,精力也够,为什么不能发挥我的优势回馈社会呢?”靖三元的想法不仅得到了老伴和子女的支持,也获得了亲戚朋友的赞许。
2021年,他累计花费超过2万元打造藏报馆,包括定制报柜、买报册(资料册)、定制标签、柜帘、馆牌、留言簿……这对于退休工资并不高的他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
老两口的房子并不算大,建筑面积只有87平方米,两室一厅的结构在藏报馆建成后只剩了一间卧室但是在靖三元看来,现在的条件已经十分好了过去,他们住在武汉重型机床厂职工宿舍,收藏的报纸只能装在纸箱里,甚至连床上堆得都是,有时候想找一份报纸非常难。
如今有了专门的房间,随时取阅十分方便
“藏报馆的名字是我自己取的三元既是我的名字,也有‘三元及第’的美好寓意本馆的宗旨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免费服务社会’” 靖三元说,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的藏馆,他专门委托社区发布了公告,上面不仅公布了详细地址,还有他和老伴、女儿以及一位社区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甚至连公共交通出行线路都做了规划。
由于担心房子小,他希望想去参观的市民先通过电话预约,分批到访,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好好读报【来源:洪山大学之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