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圣诞节,美国旧金山的街头飘起了雪花一位戴着黑边眼镜、神情忧郁的男子,刚刚和他的朋友在唐人街的上海酒楼用完晚餐两人站在街边,一边抽着雪茄一边聊着天突然,三声枪响响彻唐人街,带着黑边眼镜的男子倒在血泊里,两天后男子不治而亡。
很快,美国各大主流报刊刊登了这一条新闻,中枪倒地的中国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黄远生,而凶手究竟是谁,众说纷纭,令人不知所从。
时年不满31岁一代报界才子离去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也结束了1885年1月5日,黄远生出生在江西一个书香世家里,其父为读书人,但终生不第,久客浙江;其母姓姚,颇通诗书黄远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899年,十四岁的黄远生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却名落孙山。
次年七月,黄远生的家庭突遭变故,父母相继离世,自此沦为孤儿仕途不顺又痛失双亲的黄远生只能变卖祖上留下的家产,作为自己的生活1903年,十八岁的黄远生再一次参加德化县乡试,考中了秀才这一年秋天,黄远生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且成为清王朝的最后一批进士。
戊戌变法期间,在经历“明治维新”后的东亚强国日本面前,国人文化心理防线一溃千里,东渡扶桑成为一时风尚,黄远生也不愿意按照惯例接受官职就此进人官场,而是选择东渡日本,进入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留学期间,黄远生依旧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对社会时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他常通宵达旦地撰写或翻译文章,送到日本的报纸杂志上发表。
学成归国后,黄远生碰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贵人——北洋五大臣之一的李盛铎。李盛铎非常欣赏黄远生的文才,他对黄远生说:“吾见欧士之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以君之方闻博涉,必为名记者”。
黄远生觉得此话是相当有理啊,于是正式转战新闻业黄远生先后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北京《亚细亚报》的特约记者,并在《东方杂志》、《论衡》杂志、《国民公报》等报刊上撰稿,还与当时的名记者刘少少、丁佛言并称为“新闻界三杰”。
其中,《时报》对黄远生的职业生涯而言是最重要的初创时的《时报》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中国的重要言论阵地,宣传君主立宪,主张和平改革1912年《时报》的改革不断深入,逐渐增加新闻的分量黄远生凭借着过人的文字组织能力短时间内在《时报》上发表了大量的通信。
在《时报》诸多改革中,新闻业务的改革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时报》重视新闻,改革新闻业务,是民国初年我国新闻业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一个体现和典型代表为了做好新闻内容,报馆必须延请文学好而熟悉政情的人,观察时局,分析世事。
而黄远生是当时《时报》最为理想的人选黄远生本人也因此由《时报》这个平台,迅速成为民国初年最著名的记者在黄远生等人的推动下,中国报刊从政论时代转向了新闻时代黄远生的报道多以政治、财政、外交等国家大事的评论和记载为主,其中包含极具价值的意见和批评,这为后人了解民初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
黄远生撰写的通讯,落笔大政要闻,文章开阔深邃,语言生动幽默,为新闻通讯开创了先河他以自创的“远生通讯”对当时几乎每一个时期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重要人物涉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陆征祥、熊希龄、段祺瑞等,重要事件如宋教仁案、袁内阁两次倒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唐绍仪被迫下野、陆征祥不再理政等。
他总能抓住全国各阶层广大读者的心,将真相告白于天下他的报道“对民国初年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们的丑态,作了忠实的记录和辛辣的嘲讽”黄远生曾描述外国侵略者在租界的凶残一幕,一天,大雨,一对洋人分别坐在两辆洋车上,其中一辆上载得有他们的爱狗。
突然车翻倒,狗的头被压碎,这对洋夫妇按住车夫的颈子用鞭子一阵乱打,车夫被活活打死,这对夫妇洋洋洒洒抱着病狗而去黄远生的交际能力特别强,后来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每当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他总能千方百计地寻找到新闻源头,寻找到新闻线索。
然后以亦庄亦谐的方式呈现给读者”黄远生还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也就是他认为想要做好一个记者,就要“耳能听,手能写,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能想”是指“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强调记者必须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自身具有丰富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等素养,拥有清晰明确的逻辑思维进行正确的分析。
“能奔走”是指“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存,以时访接”,要求记者不仅要腿脚勤,更要有出色的社会交际能力,广泛的结交各界人士,以便获得各方面的情况和新闻线索“能听”是指“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
,这是要记者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能写”是指“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这是一种写作要求,更是一种写作态度,尊重客观事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四能说”为中国近代记者的职责指明了方向,另外黄远生还是一名老师,他在当时著名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院担任老师,为学生们讲解新闻写作这一门课,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黄远生所撰写的《忏悔录》深刻地解剖了自己作为一代新旧冲突时期知识分子在人格和灵魂上的严重分裂,把他的“忏悔”跟后来鲁迅的“时时解剖自己”、郁达夫的“自我暴露”和巴金的“讲真话”联系了起来,由此,胡适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黄远生开启了这一现代性的闸门。
虽然他只活了31岁,仅当了4年的记者,没有过硬的权利,也没有丰裕的财富,但他的名字却连袁世凯、孙中山等这些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也敬畏三分,而他所拥有的唯一武器就是一支笔(来源:北京拾光小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