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陕西三杰、报界宗师、榆林骄子,死后举行国葬,如今在陕北安眠!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曾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近代陕西三杰”;他是报界宗师,是《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他祖籍榆林,是榆林人民的骄傲!他,就是张季鸾,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精彩一生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字季鸾;笔名少白、一苇、榆民、一老兵,生于山东邹平,祖籍陕西榆林(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系“近代陕西三杰”之一(另两杰为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是《大公报》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
1、诗书世家,留学日本1877年,张季鸾之父张楚林考取进士,曾任山东邹平县知县,1901年,张楚林病逝于济南,在母亲的带领下,张季鸾和妹妹一起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祖籍所在地——榆林孤儿寡母,生活异常困难,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张季鸾的求学之路。
时任榆绥道道员陈兆璜看到张季鸾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能撰文赋诗,便资助他在学堂就读张季鸾积累了学识,也为他后来从事新闻报刊事业埋下了伏笔1905年,张季鸾考取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经井勿幕、赵世钰介绍,张季鸾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
回国后,张季鸾和侄子张崇基一起创办了《陕北》杂志,从此开始了他新闻报刊事业的生涯2、两度入狱,两度从政进入新闻行业后,张季鸾的事业并不顺利因为揭露了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张季鸾两度从政,又两度入狱。
创造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期间,经于右任推荐,张季鸾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并发出了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条新闻专电转眼间到了1926年,天津的《大公报》停刊,一时之间,群龙无首值此时机,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最终,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并与9月1日《大公报》续刊之际,张季鸾发表了社评,郑重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并流传至今3、4次回到故乡榆林故乡榆林,对于张季鸾有着独特的意义虽然没有在这里出生,但张季鸾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而在榆林人民心中,张季鸾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位人物在其父病亡后,曾和母亲回到故乡榆林居住过,这也是他第一次回到故乡1904年,正在外地读书的张季鸾接到噩耗,母亲病逝,他回家奔丧,这是他第二次回到故乡第三次
是在留日期间,他曾短暂回国,与高芸轩结婚,并应邀在榆林中学讲学最后一次是在母亲的忌辰30周年时,他携家眷从天津回到榆林谒墓、立碑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乡这次,在榆林居住一个半月,在此期间他访寻亲友,拜见业师田善堂先生,并找到一份家谱,可以往上数十三代。
这是他此行办理私事上最有意义的收获他关心榆林的教育事业,还亲临榆林中学、榆林女师、榆林职业学校做爱国演讲,多次与青年学生举行座谈,并倡导各界为贫寒子弟募捐奖学金,本人带头捐洋500元,还倡办了“榆林革新工厂”等。
4、文坛巨擘,报界宗师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病故他死后,国民政府为他 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葬,据闻,蒋介石在葬礼上,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后来,张季鸾安葬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竹园村当时身处延安的毛泽东在报纸上发文说:“功在国家。
”周恩来则说:“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后来毛主席、周总理两人的悼念词,被雕刻在张季鸾的墓碑上1944年,在张季鸾先生逝世3年多的时候,《大公报》馆出版了张季鸾先生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著作————《季鸾文存》(上下册,胡政之编,大公报馆1944年12月出版)。
陕西三杰之一的于右任为这部著作题写了书名,《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为张季鸾的遗著作序5、我心安处是故乡近年来,在陕北人民和张季鸾先生后代以及政府的努力下,最终将先生陵墓迁回祖籍榆林为此,榆林市政府在东沙专门修建了季鸾公园,将先生的陵墓迁入公园内的月亮湾,并在院内修建了季鸾纪念馆,供游客瞻仰和参观。
张季鸾墓园季鸾公园的建设,对于弘扬张季鸾先生精神理想,彰显榆林人文底蕴,教育公众铭记历史,启迪新人奋发成才,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END-文博传媒网原创作品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文 | 博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