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也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给报刊撰写稿件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但这一时期的劳动立法对劳动条件规定过高,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引发了一些劳资纠纷,甚至影响了工农联盟。
对此,1933年4月,时任苏维埃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的陈云在《斗争》发表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指出这些规定和做法的危害:“不问企业的工作状况,机械地实行8小时与青工6小时的工作制;不顾企业的经济能力,强迫介绍企业工作进去;在年关斗争中许多城市到处举行有害苏区经济流通的总同盟罢工。
这种‘左’的错误,可以使许多企业和作坊倒闭,资本家乘机抬高物价,并欺骗工人,使工人脱离党和工会的领导所以,这种‘左’的错误领导,是破坏苏区经济发展,破坏工农经济联盟,破坏苏维埃政权,破坏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
”这些观点和建议,最终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劳动法》的全面修订,不仅删除和修改了一些过“左”的条文,还普遍降低了劳动条件,使苏区的劳动立法基本定型自1933年4月至9月,陈云在《斗争》上共发表10篇文章,涉及工会工作、领导方式、职工运动等诸多方面,为纠正苏区工作中的错误,指导苏区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红军长征开始后,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壮举,陈云于1935年秋写下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1936年初发表于中共在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同年,这篇文章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1936年二三月间,陈云又以施平的笔名在《共产国际》杂志上发表了《英勇的西征》一文。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使各国人民对中共领导下的红军革命有了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为报刊把脉定向1944年3月,陈云出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为掌握经济动态,开始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指导编印了《经济参考消息》半月刊,主要从国统区的各种报刊上摘选财经资料和行情变化讯息。
1947年7月,《安东日报》《辽宁日报》合并,《辽东日报》创办,作为当时中共辽东分局机关报为了密切配合当地的工作开展,时任辽东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的陈云为《辽东日报》确定了“军事宣传和土地改革”的宣传重点,制定了“全党办报,大家写稿”的办报方针,并将办报工作形象地描述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尽管工作千头万绪,却仍然不忘为报刊把脉定向1980年12月29日,陈云对《人民日报》提了意见,认为《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好文章,但是有些太长,如果加一个提要,标一些小标题,文内分一二三,人家忙了也可以看一个要点。
所以,他讲道:“报纸要改进,要争取他们看,要争取更多的人看,这很重要”1982年5月11日,陈云又向人民日报社提出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的意见:“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要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读者’,‘假如我是一个很忙的读者’。
《人民日报》为人民嘛”他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用报刊正纲肃纪延安时期,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坚持一手抓组织发展,一手抓正纲肃纪,使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39年,为了严肃党纪,陈云曾亲自处理刘力功违纪一事,在延安产生了很大影响。
刘力功是一名由国统区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1938年入党,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进入中央党校训练班,专门学习了党的建设的课程当党组织决定分配他到华北前线的基层工作时,他却不服从组织决定,提出要进延安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并以退党相威胁。
陈云考虑到刘力功是名入党不久的新党员,本着关心爱护原则,先后派人与他谈了7次话,最终经慎重考虑后决定开除他的党籍陈云在1939年5月23日《解放》第72期上发表《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论述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特别是遵守党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该文引发了极大震动,使延安一时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讲个人要求的少了,服从组织分配的多了;图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要求到前线和艰苦地区锻炼的人多了;自由主义现象少了,严守纪律的人多了随后,陈云还在《解放》第73期上发表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提出党员的6条标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做群众的模范;学习。
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员标准的完整概括,有力提升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源:《党史信息报》2023年6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