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被蚊子咬奇痒难忍,手边没有花露水、风油精时,很多人在被咬处掐“十”字止痒。据说,“十”字越明显,越可以有效止痒。这种方法究竟有没有用?一起来寻找答案。
为什么会被蚊子咬?
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咬人,一般只有雌蚊子才咬人,咬人也主要是因为需要人血繁殖腹中的卵。雄蚊子只交配,是不会吸血的,一般靠吸花蜜以及植物的汁液维持生命。雄蚊子的寿命也比较短,仅为10~20天。
蚊子是怎么“作案”的?
蚊子的吸血工具是由六根尖利的螫针组成:下颚两根螫针在最外面且有锯齿,可以像刀一样划破皮肤;上颚两根刺血针协助把皮肤撑开;然后还有两根是食道管和唾液管。
当蚊子把六根蝥针一起插进皮肤,进入密密的毛细血管网后,便开始制造长约1分钟的“血案”现场。蚊子在咬人的时候,会把含有抗凝血剂消化酶、麻醉剂、甲酸以及多种未知蛋白质的唾液瞬时注入毛细血管里与人血混合。
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在体外没多久就会凝固。但为了让吸血顺利,蚊子唾液中的抗凝血剂会减缓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液在它的食道里凝集造成堵塞,更容易将血液吸进胃中供它享用。
同时,蚊子唾液中的麻醉剂也使得我们不会感受到明显的痛感。在蚊子“作案”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毫无察觉。另外,一种叫甲酸的物质会刺激皮肤,引起明显的瘙痒,甲酸越多就越痒。
为什么被咬后会起包呢?
其实,上面提到蚊子唾液中的这些物质,都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人的免疫系统会想办法清除这些外来的物质。
在清除过程中,就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它能让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血管内液体渗出到血管外,引起局部水肿,这就表现为被咬的地方起包和发痒。
掐“十”字,或因“以痛止痒”?
掐“十”字会产生痛,而痛能止痒,很神奇吧!这不仅是有效的止痒小技巧,背后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虽然痛与痒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它们都是一种生理自我保护机制,以防止身体受到外部伤害。比如,我们在痒的时候经常去搔抓,这个过程会引起皮肤损伤和疼痛,抓挠会激活脊髓背角的中间神经元,从而抑制了瘙痒信号转导。由于瘙痒信号被疼痛抑制,导致瘙痒感减弱。
掐“十”字可以止痒,本质是将刺激强度增大到疼痛的程度,痒的感觉就没有了。这股疼痛感代替了瘙痒的感觉,也就不觉得蚊子包很痒了。
“痒”和“痛”到底是什么关系?
2007年,中国科学院神经所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中披露,他们率先在脊髓中找到了痒的特异性受体,并在背根神经节内发现有专门负责传递痒觉的神经细胞。这种痒觉细胞与痛觉的感受无关,初步证实了痛和痒其实是“分家的”。
2017年,研究组又解释了痒觉信息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的详细过程。
那么挠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让抓挠产生痛和快感。因为疼痛时,内啡肽分泌增加,能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消除痒带来的“不爽”情绪;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抓挠的动作能及时赶走导致发痒的“坏东西”。比如手一抓,蚊子就逃跑了。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