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希莲
今年3月份,晋城市人民医院白水街新院区正式启用,提档升级后的新院区急诊区也相应进入“3.0版本”——
流程先进 用智慧医疗向急救要速度“多亏抢救及时,婆婆才度过了危险期。一家人的心才算安定下来。”说起7月17日的经历,来自沁水县的张女士仍心有余悸。
当天下午3时左右,张女士的婆婆、87岁的刘奶奶突然感到腹痛难忍,同时小便失禁,浑身发冷,不停地打寒战。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病况不明,家人立即驾车将其送至市医院。
从下午6时刘奶奶被转移到急诊区抢救床上的那一刻起,与其生命健康相关的各个临床、医技科室便高速运转起来。“为病人接好监护后,马上进行了抽血,抽完血后,家属不用去送血样,抢救室内安装有德国进口气动物流自动传输机,直接就把血样传输到了检验科。紧接着,给病人输液退烧,做心电图、床旁彩超。从始至终,病人除了做CT、核磁这两项检查,其余检查项目都不需要出抢救室。不出急诊区就能完成一整套相关检查检验流程,确诊其病因,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主治医生郜雨介绍。
下午7时30分,诊断结果出来了,刘奶奶患的是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待体征平稳后即可转至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从进抢救室到出诊断结果,用时90分钟,比过去缩短了30分钟,这30分钟事关危重症患者的生死存亡。”郜雨说。
体系协同 用科学布局向急救要效率3月份白水街新院区启用后,急诊科诊区也随之进入“3.0版本”:首先是诊区面积变大了,占地面积3328平方米,是老院区急诊区面积的5倍;其次是增加床位至69张,增设留观床位12张、留观输液椅12把,较之前有很大改观。其次诊区设置也更为合理,设有分诊区、抢救区、诊区(内科诊区〈胸痛诊室、卒中诊室、内科诊室〉、外科诊区、儿科诊区)、留观区、急诊病房和EICU。此外,急诊区还配备有急诊药房、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抢救区设8张标准抢救床,16个吸氧终端。科学合理的布局,更好地满足了急危重症患者的需求。
急诊科主任牛东升介绍,新院区急诊科最大的特色是:进入诊区,以患者为中心,50米半径内,一切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都可以完成,这就相当于为病人铺设了一条“急救高速路”。
与刘奶奶一个半小时的“急病快救”相比,7月15日因急性心梗阻被送到抢救室的61岁张大爷更为幸运。张大爷从下午3:03被送进抢救室,10分钟内出心电图结果,确诊病因,20分钟内出肌钙蛋白测试结果,确定需要做心脏支架置入手术,直到转运至心内导管室,在抢救室仅停留47分钟。牛主任介绍,在导管室,用时十几分钟,患者就成功接受了心脏支架置入手术,以进抢救室的时间为起点计算,一个完整的“急性心梗阻抢救+诊断+心脏支架置入手术”整个过程仅用时一小时,比行业要求的90分钟缩短了30分钟。
通道畅达 用配置优势向急救要时间“急病快救,唯快不破。”牛东升主任介绍,白水街院区急诊区内还藏有一个“黄金通道”,在全省属于领先标杆配置,那就是救护车可以直接开到抢救室门口。“这个应急通道在抢救室西门,一旦遇到批量危重患者,120救护车能够直接开进楼内抢救室门口,车子只要掉个头,车尾朝向抢救室,车门打开,我们就能够立马将患者从救护车转移到抢救室床上,实现无缝衔接。”
市医院急诊科现有医生43名、护士61名,他们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多个重要“急救平台”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3月初新诊区正式启用以来,截至6月底,急诊科日平均接诊急症患者300至500人次,日平均临时处置患者130人次,先后有2600余名危重患者在50米“急救高速路”上保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