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菲律宾将一艘名为“马德雷山号”的老旧坦克登陆舰开到我国的仁爱礁,以所谓船底漏水为由在仁爱礁的西北侧礁坪上“坐滩”。尽管中方多次提出抗议,菲方却始终拒绝拖走,这一坐便是整整26年。
然而,近期一艘中国船只在我国南海中业岛短暂搁浅,便让菲方惊慌失措,惧怕中方会学着“坐滩”。
日前,菲律宾海军事务发言人特立尼达表示,虽然菲律宾海军和武装部队不会处理虚构的情况,但他们已为可能发生的任何事件做好了应急准备。
他接着解释了一个并未发生的事件。特立尼达提到,在去年六月份,中方一艘船只曾在中业岛的1号礁搁浅,得知这一情况后,菲方非常担忧,害怕中方船只不离开。随后,菲律宾海军迅速与海岸警卫队协商,但没想到这艘中方船只在搁浅几个小时后便自行离开了该岛屿。
关于这种状况,菲方强硬声称,如果中方“故意搁浅”,他们早已准备好应对措施,甚至有信心迅速处理。菲方的计划是派出一艘橡皮艇,对中方船只上的人员和设备进行检查。
不论菲方的办法是否有效,中方对此显然不屑一顾。
中方在主权和法理上占据绝对优势,完全不需要通过非法手段来宣示自己的合法权利。
根据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1900年《美西华盛顿条约》等国际文献,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明确限于特定群岛,中业岛从未被纳入其中。而中国对中业岛的主权主张,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的官方文件和渔民的传统作业记录,并且1947年中国政府已正式公布南海诸岛地图,将中业岛列入中国版图。反观菲律宾,1971年趁台风登陆中业岛并建立设施的行为,则属于非法侵占,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基本原则。
在这样的背景下,若中方采用“坐滩”这种有争议的手段,无疑是在默认菲律宾的非法主张,甚至可能在国际舆论与法律层面陷入被动。相反,我们通过常态化海警巡逻、渔民传统作业以及外交声明等合法方式来维护主权,更能彰显大国风范与法治精神。
反观菲律宾,其对中业岛的占据本身就缺乏国际法依据,其所谓的“检查权”更是建立在对中国主权的双重否定之上。
如果承认中方船只在中业岛周边活动的合法性,菲方就没有权力进行强制登临。而如果坚持“主权属于菲律宾”这一主张,则需要证明其占领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历史证据和国际共识均指向中国对该岛的合法主权。因此,中方只需通过外交渠道强调“菲律宾非法侵占中国领土”,即可将菲方的“检查行动”定性为侵犯主权的挑衅行为,从而引发国际舆论对菲方的谴责。
更何况,尽管菲方表态强硬,其处理方式却暴露了与中方之间的实力差距。
菲方自己也披露,他们的核心装备是橡皮艇或小型巡逻艇,排水量不足百吨。而中国海警则配备万吨级执法船,包括76毫米舰炮的818型执法舰及高速冲锋舟。这意味着中方能在数分钟内抵达中业岛周边任何海域,而菲律宾的橡皮艇从巴拉望岛或本土出发,航程预计需数小时,并极易被拦截。
此外,中方海警船还配备高压水枪、光电取证设备甚至直升机平台,而菲律宾的橡皮艇只能携带轻武器或民用工具,面对中方的水炮驱离和高速艇包夹战术,恐怕毫无还手之力。
更重要的是,中方依托渚碧礁、美济礁等人工岛构建的雷达监控网和立体补给系统,可以实时掌握中业岛周边动态并实施长期封锁,而菲律宾依赖的中业岛设施简陋,仅有简易的机场和码头,补给线非常容易被切断。
总的来说,菲律宾所谓的“橡皮艇检查”,既无法突破中方的封锁,也无法改变事件的法理性质,最终只会沦为国际笑柄。